鲁网7月31日讯(记者邢婷婷通讯员刘汉功)“您就是东明的正义使者,带着光照耀东明、守护东明!”网友“栀子花开”在东明县信访局党组书记戴民的抖音账号“桃花源”下深情留言。拥有2.4万粉丝、近千万点击量的“桃花源”,凝聚着戴民用真情与担当在网络与现实之间架起的“连心桥”。
信访书记的网络新阵地
“以上信息收到,立即转办相关部门!”——曙光路红绿灯、玉皇小区东红绿灯、尊道路绿植遮挡、梦蝶路井盖异响……民生信息如溪流汇入“桃花源”,被戴民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化作行动指令,精准流向职能部门。在这里,戴民是战士;键盘是他敲击民心的鼓点,抖音屏幕成了传递政策暖流的新窗口。
“我们就相信‘桃花源’!”几十名焦急的工人坦言。2022年,企业效益滑坡致他们养老保险断缴,退休路受阻。戴民六次协调人社部门与企业,最终变卖老设备筹款,打通了工人们的养老保障通道。他深谙网络沟通之道,将晦涩法律条文转化为800多条通俗短视频,“咱农民工的工资要来没?”等作品让维权意识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“桃花源”成为东明正能量的鲜明符号。
为农民工撑腰的硬脊梁
2023年除夕夜,30多名四川籍农民工因欠薪滞留市政府。戴民第一时间承诺:“欠薪不解决,我领你们回俺家过年!”经6小时与县人社局和企业主要领导协调,协议达成,农民工揣着血汗钱踏上归途。当新年钟声几乎敲响,戴民才独自踏上归家之路——这成了他最难忘的除夕印记。
为守护农民工权益,他推动建立“红黄蓝”三级预警机制紧盯欠薪顽疾。机制运行以来,精准预警讨薪信息364次,他亲自协调解决重大难题200余件,追回欠款近千万元。
点滴小事里的赤子之心
“老百姓的事就是我们的第一要务。”戴民常以此言砥砺同事。2024年4月,一棉厂小区西门被在建楼盘堵塞,出行与消防通道告急。高烧输液的戴民接到电话,当即拔下针头奔赴现场。十余次奔走于建设、规划部门与开发商之间,硬是打通了这条“生命通道”。小区居民鸣炮致谢,水泥路成了直抵民心的“连心桥”。戴民在抖音上动情写道:“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,真的开心!”
群众口中的“小事”,常是压垮生活的稻草。下岗职工张大姐丈夫突发脑溢血,巨额医药费与无医保使家庭濒临崩溃。戴民多方协调争取2万元帮扶金,自己还悄悄捐出500元。接过善款,张大姐的泪水诉说着感激——信访干部的身影,就是绝望中的微光。
法治与情理的双轨并行
作为县信访局党组书记,戴民推动班子下沉一线接访办案,东明信访事项化解率持续领跑全市。他率先垂范,接访群众超500人次,召开案情分析会60余次。在全面推进信访法治化中,他狠抓基层基础建设,将法治思维融入全流程,东明县由此被确定为山东省信访信息系统法治化建设试点单位。
法治是框架,情理是温度。为化解一起纠缠21年的未破命案信访积案,当事人杨某曾七次进京上访。戴民主动组织力量,13次赴天津沟通,不懈寻求上级刑侦专家支援,案件终告破。他还协调帮扶其患病母亲,多年坚冰终被暖流融化。杨某最后表达的已非诉求,而是对戴民和信访局发自肺腑的感谢——信访书记成了他最信赖的朋友。
连心桥上的长明灯火
“信访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,不求惊天动地,但求无愧于心。”这朴素心声,是戴民用行动书写的注脚。
铁汉亦有柔情之憾。面对年近九旬病榻双亲常缺照料,儿子高考情绪波动时未能陪伴以致复读,成为他心底的亏欠。但当群众捧来海南芒果石榴称他“娘家人”,当农民工除夕攥着工资归家,当积案化解后信访人紧握他双手——那些无法丈量的付出,便在真挚回响中找到了重量。
“用服务诠释追求的快乐,用责任演绎拼搏的人生”——戴民以键盘为桥墩,以担当为桥面,以滚烫初心为永不熄灭的灯火,在新时代默默构筑通往人心的“桃花源”。这座桥,无需钢筋水泥,却足以托起民心,让“公仆”二字在奔涌的民生关切里,闪烁出金子般的光泽。
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